飲食文化城市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間故事戲劇文化
首頁 文化戲劇文化

儺戲代表分支:湖南沅陵辰州儺戲簡介

2016-09-19 16:57:00作者:匿名第一星座網

  辰州儺(又稱土家儺),是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區(qū)流傳最廣的儺戲,是湘西五溪地區(qū)當地人民群眾長年生產、生活、文化傳承的縮影,是五溪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關于辰州儺的表演又是什么樣的呢?下面就到儺戲文化中了解吧。

儺戲文化

  辰州儺(又稱土家儺),是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區(qū)流傳最廣的儺戲,見諸史籍者甚多: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)《沅陵縣志》、清乾隆十年(1745)的《永順縣志》、清道光元年(1821)《辰溪縣志》均有記載。沅陵縣七甲坪鎮(zhèn)尚有較為完整的保存。辰州巫師沖儺還愿時,必唱儺戲。辰州儺由兩大流派組成,即上河教和河南教,行儺時,分為三個部份:即儺祭(又稱法事)、儺戲、儺技。

  1、法事:上河教有37場法事,河南教有38場法事。兩教儺祭中部分法事,也有儺戲的成分,如迎神、跳標、發(fā)五猖、送子、曬衣、下池、教子、勾愿、盜豬等,均與儺戲不可截然區(qū)分。

  2、儺戲劇目:
  演唱的儺戲劇目可分正戲、小戲和本戲:正戲是儺儀的一部分;小戲存在于儺儀之中,內容卻與儺儀無多關聯(lián);本戲與儺儀無關聯(lián),為娛神而演唱。

  儺壇正戲:是由法師作法事請神演變而成的,帶有簡單情節(jié)及表演的劇目,內容屬法師還儺的法事程序,表演往往與掌壇法師及主東家交流,演員大多戴面具,有代言體唱詞和白口、面具、裝扮、唱腔、表演都有一定的代表性,是儺堂戲的雛型,主要劇目有《搬先鋒》、《搬師娘》、《梁山土地》、《三媽土地》、《搬八郎》、《仙姬送子》等。

  儺堂小戲:亦稱正朝。已具小型戲曲特征,雖殘存還儺痕跡,但情節(jié)、表演已較為豐富,有一定的戲劇矛盾與人物性格。現(xiàn)存主要劇目有:《曬衣》、《姜女下池》、《觀花教子》等。

  儺堂大本戲:又稱花朝。是長期伴隨法師還儺活動演出的,戲曲化程度較高的劇目,此類劇目的文學、音樂、表演諸方面均較完善,但仍存儺壇影響?,F(xiàn)存主要劇目有:《孟姜女》、《龍王女》、《七仙女》、《鮑三娘》等。

  3、儺堂戲的表演
  角色行當:早期的儺堂戲角色,以其面具造型來識別。民國初年,出現(xiàn)行當之分,以生、旦、凈、丑四行為主體,隨后向更細致的分行方面發(fā)展,但是,無論是儺堂正戲還是大本戲,均以"對子戲"為主,或小生、小旦,或小丑、小旦,或老生、老旦。

  表演技法:儺戲長期在儺壇演出,藝人多為法師出身,其劇目又多具宗教色彩,某些劇中人物亦為儺壇所祀神祗的化身,因此,儺戲的表演具有濃烈的宗教風格,如臺步中的"走罡",手式中的"按決",特殊道具(柳巾、師刀、師棍)的表演等,儺戲根植于農村,因此也收到了一些民間歌舞和說唱的表演成份。七甲坪的儺戲,是在清末民初時,儺戲藝人與辰州戲藝人互相交流融會,而形成今天帶有辰州高腔唱腔的儺戲腔。通過交流,也促進了儺戲的表演藝術的程式化,同時也收到了少量袍靠戲程式和點將、起寨、過兵等。

  4、辰州儺戲的音樂
  辰州儺戲音樂情調古樸,地方特色濃郁,曲牌有[先鋒調]、[師娘調]、[八郎調]、[土地調]、[姜女調]、[范郎調]、[下池調]等20余支。演唱儺戲的巫師班,一般都兼能表演“開紅山”、“過火槽”、“上刀梯”、“踩犁頭”、“滾刺叢”等儺技。

你可能也喜歡:
面具表演,儺戲的演出形式介紹
戲劇的重要載體:儺戲的角色行當
儺戲的傳承意義,儺戲的保護措施
儺戲的重要價值,儺戲的社會影響

展開閱讀
共有2條信息1/212下一頁尾頁
八字合婚八字精批十年大運測終生運
2024甲辰年十二生肖運程(完整版)

熱門推薦

姓名配對測終生運測事業(yè)運合婚配對命格精批2024生肖運

綜合測試

生日密碼
生辰八字
稱骨骨重
前世今生
生肖查詢
生命靈數
黃道吉日
公歷換農歷
農歷轉公歷
返回頂部